当美国通用汽车决定关闭在印度的工厂时,他们没想到这会是一场长达四年的拉锯战。2021年,浦那工厂的1100名员工因不满遣散方案,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支付全额工资直到退休。工人们与当地政治人物一起发起绝食抗议,横幅和口号充斥在工厂门口。
印度法律要求企业在裁员时必须支付至少一年的工资作为补偿。法院一度裁定通用汽车必须继续支付员工一半工资,直到案件解决。尽管公司后来上诉成功,但已支付的薪资无法追回。马哈拉施特拉邦劳工部长甚至直接驳回了关厂申请,理由是企业应该等待东山再起。
通用汽车从2017年宣布退出印度市场,到2023年才基本完成撤退。浦那工厂的出售耗时四年,期间多次因劳工问题中断。研究数据显示,在印度关闭一家工厂平均需要4.3年,而在新加坡只需1年,德国15个月,英国1至2年。
工会坚持要求通用汽车恢复工厂或确保新买家接收所有员工,否则必须支付终身工资和医疗福利。这种要求吓退了潜在买家。通用汽车尝试让员工签署放弃起诉权的协议以换取赔偿,但最终失败。2023年,浦那工业法庭最终裁定公司有权关厂,高等法院维持原判,工会才接受最初方案:每年工龄补偿110天工资。
许多员工在失去工作后生活水平下降,转而从事出租车或人力车司机的工作。通用汽车在印度运营二十多年,累计亏损超过10亿美元,最终决定将资源转向电动车等更有潜力的领域。
与通用汽车相比,福特汽车的退出过程相对顺利。2021年,福特关闭在印度的两家工厂。古吉拉特邦工厂被塔塔集团收购,所有员工被接收。金奈工厂虽然遭遇工人上诉,但泰米尔纳德邦政府明确支持福特,帮助公司获得法院批准并转移设备。福特保留了工厂产权,未来可能重启出口生产。目前,福特在金奈仍运营一个科技中心,雇佣超过1.1万人。
印度整体工厂关闭率较低,每年仅有3%的工厂停产,而越南为17%,美国约9%。由于退出成本高,约20%的印度制造业企业成为“僵尸工厂”,占用资本但几乎不再生产。这种状况降低了资本效率,影响制造业活力。
通用汽车的案例凸显了在印度经商的退出风险,这些障碍本身也增加了进入成本,让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