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6师全员精锐参战,对榆林发起突袭,此役声名大噪,却因胡宗南一份公文遭冷落搁置。
打了胜仗之人遭贬黜,违抗命令者成罪囚,国军此举究竟在褒奖何人、惩处何人?他究竟有何过错?
【刚到底,也扛到底】
钟松为首位未遵从胡宗南指令却仍取得战斗胜利者。
榆林战役发生之时,胡宗南极力催促他进行追击。依照以往惯例,解放军这般兵力用于断后撤离,一旦受到冲击便会溃散。然而他并不认同这种看法。
“他们有意摆出空城之态,引我入局。”
无人相信,然命令既下,仍令其出战。其倔强地领命,率人迂回至西北方向,闯入沙漠,从毫无防备之处突袭榆林。
军队入城,战术取得成效,然而他犯下国军一大禁忌:“违抗命令”——即便取得胜利。
胡宗南表面上给予称赞,随后却撰写报告,称其“未遵照作战安排执行,对战局进程造成影响”,并将报告呈送至重庆。
蒋介石未进行调查与询问,直接下令:将第三十六师调离,采取冷处理方式。
钟松清楚,这并非战术层面的考量,而是开始清算政治账目了,但若真要清算,他这笔账并不亏。
沙家店战役打响前,他再度萌生退意,只因情报过于明确,敌方采取围点打援策略,显然是诱敌深入的计谋。
胡宗南仍下令进攻,命令传达后,他只得硬着头皮执行,结果遭遇伏击,36师损失一个团。事后胡宗南拒不担责,将公文一扔,把责任全推给钟松,称其决策失误、部署欠妥、部队指挥失序。
成为替罪羊,对钟松而言并非首次经历,然而此次却是最终一回。
胡宗南并非真能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钟松若形成自身主见,便会被视为敌对之人。
二人长久以来便矛盾重重,并非因战功高低,而是性格相互抵触。
钟松直接向胡宗南表明态度:若无法取胜便坦然承认,无需以生命为代价换取颜面。胡宗南听后脸色骤变,返回后安排人员撰写材料,逐步采取针对措施。
“军统报告”呈交后,钟松被视为“军事主张偏激”“缺乏纪律意识”的典型。
该部队无需过于聪慧之人,仅需服从指令者。
【国民党的系统性腐烂】
钟松年轻时属少壮派,于滇缅及中缅边境参与多场激烈战斗。松山战役期间,他率部强攻日军据点,成功夺取阵地,此举赢得美军顾问掌声。
战后获得晋升?并未如此,胡宗南直接否决,给出的理由是“还轮不上”。
抗日战争结束后,钟松率领的第36师被选中,计划打造成“精锐部队典范”,配备新式武器与军装,训练模式全面参照美军规范,实则仅为表面展示,一旦出现问题便成为牺牲对象。
攻克松山后,他率军向南行进,沿途布防严密无隙。
然而,每次申请论功行赏时,公文在各级部门间流转受阻,给出的理由并非“战果未达标准”,而是“功过尚未明确,有待后续核查”。
上级所需为能夺话筒者,而非能挡子弹者。
胡宗南在前期对其有所庇护,认为其作战可靠,但此人性格过于强硬,难以驾驭。一旦出现状况,胡宗南便将其推至台前承担风险,而自身则置身事外。
作战能力越强,越被视为危险人物,军队里的“考核标准”变为服从命令程度排序,谁服从指令迅速,谁晋升便迅速。
钟松这类人,满心皆是军事、地图与作战节奏,无暇陪你参与应酬活动,也不会陪你打麻将消遣,其仕途受阻、难以晋升是迟早会发生之事。
国民党并非缺乏人才,而是根本不愿启用。若用了某人,还需给予相应待遇,那不如将其边缘化。反正战争终将失败,不差这一人的作用。
【历史洪流中的个人选择:知道结局的人,不演了】
1948年,西北战场局势已显颓势,钟松于西安作战室内凝视地图,彻夜未眠,最终断言:“此役,已然落败。”
无人应答,国军高层仍做着“一役定胜负”的美梦,他却催促部下尽快储备物资、安排家属撤离。
并非源于懦弱,而是他洞察太过透彻。
当年冬季,胡宗南于后勤会议上阐述“方案”,提出派遣十万精锐部队,对延安发动突袭。
钟松听后神色未动,返回办公室后首要之事便是撰写了一封辞职信,决定不再继续。
蒋介石一方也明白,这位“钟师长”难以驾驭。其带兵作战能力虽强,但每次会议必问:“这批兵源从何而来?”“十万新兵如何调往前线?”“补给线中断后如何作战?”
无人愿听真实话语,高层所惧并非失败本身,而是担忧被识破其并无取胜准备。
钟松早早便识破了,他清楚所谓“计划”不过是空谈,民众无米下饭,前线战士冻亡冻伤,指挥部却依旧高呼口号。
他前往南京进行工作汇报,提出需对战术规划作出调整,包括开展谈判、设置缓冲期等建议。最终,这一提议被直接定性为“缺乏斗志”和“动摇团队信心”。
蒋介石心怀不悦,胡宗南亦是满心不快。
数月过去,钟松之名从西北军人员名录中消失,未见降职明文,亦无公开惩处通报,仅以“内部调配,暂离岗位”八字作结。
国民党未将其处决,然而却在制度框架下将其逼至绝境而亡。
1949年,其离开内地前往香港。当被问及为何未选择前往台湾时,他仅回应:“我不愿再受‘幻想’驱使前行。”
该年,此人年龄为43岁,既未列入“中将名单”,也未获得“荣誉退役”待遇。
一张证明上写着:“曾担任中将参谋一职,现因商业需求进行调动。”
此后数十年间,荷兰、香港以及东南亚地区,他再未涉足军界事务。他早已明白,在那个体系之中,清醒之人难以立足。
【赢得了战术,输了时代】
抗日战争期间,钟松成为美军战报提及的人物。他率领第36师在松山地区突袭日军哨所,运用地雷、地形优势及夜间作战方式,成功攻克日军据点。
长城抗战期间,他指挥八百名士兵,成功牵制日军一个联队达两日之久。
彼时,无人指责他“违抗命令”,相反,胡宗南邀其至司令部,言道:“你就该这么做。”
内战爆发后,此类“独立判断”被视为过错,并非败于战术运用或兵力悬殊,而是败给了所处时代。
国共之间全面爆发冲突,国民党在执政用人上呈现一边倒态势,既倒向地主阶层执政,又倒向旧有人员任用。他们重视“稳定”、看重“忠诚”,对战术创新缺乏理解,更不愿接纳有人提出“无法取胜”的观点。
钟松敢于直言,亦敢于违抗指令,此类人在战争时期能发挥作用,而当战局已无可挽回时,便会被舍弃。
如同被选定为闪耀之人,最终却察觉灯已然损毁。
高层曾放言:“钟松此人,较胡琏更为狡黠,较张灵甫更为凶狠,作战注重节奏把控,而非虚张声势。”
遗憾的是,即便最为棘手的对手,也难以成为己方视作“珍宝”的存在,他们并非丧命于枪炮之下,而是被排除在体制之外。
在国民党那几年的政治环境中,所有勇猛、精准判断以及卓越预见能力,都被视为“不合群”的表现。
能赢得战斗,却不可看得过于透彻。洞察一切者,要么遭人打压,要么选择自我隐匿。
他做出后者的选择,因此在20世纪50年代,鹿特丹的码头处,有位身着西装、荷兰语说得磕磕绊绊的中年男子,当被问及过往职业时,仅回应道:“打过仗,没什么可说的。”
真正的强者并非依赖他人支持立足,而是凭借坚定信念站稳脚跟。钟松的经历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保持清醒、勇于行动、坚持正确之事,永远不会付出无谓代价。
参考材料
王树增所著《解放战争(下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7年出版。
林孝庭所著《胡宗南评传:国民党之“西北王”》,由九州出版社于2006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