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我这人现在对“沉浸式体验”这五个字有点过敏。
甭管是吃饭、看展还是旅游,但凡套上这词儿,十有八九是个坑。
它承诺给你整个世界,最后给你的,往往只是一副VR眼镜和一屁股空虚。
前两天在临漳的经历,算是把这事儿给彻底坐实了。
从那个叫《天地中轴》的元宇宙项目里出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刚参加完一场长达二十分钟的赛博葬礼。
虚拟的邺城宫阙在我眼前灰飞烟灭,现实的冷风“啪”地一下就糊我脸上了。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蹦出来的不是“科技真牛逼”,而是:临漳,你是不是有点太拼了?
这地方,古时候叫邺城。
这俩字的分量,这么说吧,曹操当年在这儿奠定了霸业,顺手还培养了个叫“建安文学”的天团,基本上就是华语乐坛的半壁江山。
后来的一串北方王朝也都在这儿建都,搞出来的城市中轴线规划,愣是成了后世北京、甚至日本京都的参考范本。
你说,这祖坟是不是冒着冲天的青烟?
家底厚到这个地步,简直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
可问题就出在这。
家底太厚,就容易端着,一端着,就跟这个时代脱节了。
很长一段时间,临漳守着这座叫邺城的金矿,愣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破落贵族。
游客来了,对着铜雀台那几坨巨大的黄土疙瘩,除了能想象一下曹老板当年站在这儿吹牛的风姿,啥也干不了。
历史这东西,离远了是传奇,凑近了全是泥。
所以,你能理解他们为什么焦虑。
眼瞅着别的城市靠着人造景点和网红营销赚得盆满钵满,自己守着真家伙却没人搭理,这口气搁谁也咽不下去。
于是,他们决定不装了,摊牌了,直接从贵族摇身一变成了“科技狂人”。
他们把能想到的高科技玩意儿,一股脑全塞进了这座千年古都的骨架里。
博物馆里搞了个全息仓,能跟数字人唠嗑;考古遗址公园里塞了个元宇宙大空间,戴上眼镜就能重返三国。
最绝的是那个叫《邺都长歌》的沉浸式演出,360度环绕立体音响加全息投影,恨不得把西门豹治邺的故事给你拍成一部好莱坞大片。
我得承认,这套打法对付现在的游客,确实管用。
尤其是对那些耐心不超过十五秒的短视频用户,你跟他讲北朝文化旅游的深远意义,不如直接给他来一段官渡之战的VR特效。
看着那些在模拟考古坑里挖得满头大汗的小朋友,你甚至会产生一种错觉:文化传承,好像也没那么难。
但热闹过后,我心里总有点不得劲。
这感觉,就像你把你家祖传的、包浆都盘出来的紫砂壶,拿去电镀了个玫瑰金,还镶了一圈水钻。
它确实亮眼了,也确实能卖个好价钱了。
可它还是那把壶吗?
它的魂儿还在吗?
当曹操的雄才大略被简化成一个叫“邺小宝”的Q版吉祥物,当建安风骨的悲凉慷慨被替换成炫目的声光电特效时,临漳到底是在复活历史,还是在制作一具精美绝伦的标本?
科技就像一剂猛药,能续命,也能要命。
它能让哑巴开口说话,也能让滔滔不绝的智者变成只会重复“你好”的机器人。
当然,我也不是在唱反调。
我太能理解临漳的选择了。
在今天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你不扯着嗓子喊,谁知道你家有好酒?
与其守着一堆黄土,在历史的故纸堆里慢慢腐烂,不如豁出去赌一把。
至少,他们没有去盖那种千篇一律的仿古商业街,这已经比全国百分之九十的古城有追求了。
他们自己似乎也在这种矛盾里挣扎。
一边疯狂地给古都“上科技”,一边又请来正儿八经的豫剧名家,排了一出慢悠悠的《铜雀台·赋》。
这种拧巴,恰恰是当下中国所有试图转型的历史名城,最真实的写照。
一手想抓住未来,一手又怕放开过去。
所以啊,这事儿哪有那么容易下结论。
临漳的这场“焕新”大戏,是一场豪赌。
赌赢了,是文化复兴的典范;赌输了,不过是又给中国文旅市场,添了一个华丽又空洞的样板间。
傍晚的时候,我自己又去了一趟铜雀台遗址。
啥特效也没有,就我一个人,站在高高的土台上,看着太阳一点点掉下去。
风从耳边刮过去,呜呜地响,那一刻,我好像才真正摸到了邺城一点点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