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降温背后:AI模型分发与价值链的静悄悄改变
这个月,一个看起来很不起眼的现象在AI圈悄悄发生了。曾经风光无限的DeepSeek,现在却在自家平台上陷入了流量困局。明明在第三方平台上还挺火,但自家官网的访问量却开始走下坡路。
这背后的故事,远比表面看起来复杂得多。
高开低走的用户故事
DeepSeek在1月的最后一周迎来了爆发,7天完成了1亿用户的增长。但现在呢?自家托管的模型用户增长却开始乏力。DeepSeek在上线仅20天后,其日活跃用户数突破2000万大关,达到2215万,这个数字确实惊人。
但问题在于,用户来了,却留不住。很多人试用了一两次,就跑到别的平台去了。为什么?答案很简单:用户体验不够好。
真正的问题:成本与体验的平衡
DeepSeek为了压低价格,做了很多技术上的妥协。DeepSeek采用了一种创新的"混合专家"方法,每个词元仅需激活370亿参数进行处理,这确实节省了算力。但代价是什么?
用户等待时间变长了。你问它一个问题,得等好几秒才能看到回答。而且上下文窗口也比较小,处理长文本的能力有限。这些技术限制直接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相比之下,其他服务商在提供类似价格的同时,延迟几乎为零。用户自然会用脚投票。
价值链的悄然变化
有趣的是,DeepSeek在自家平台遇冷,但在全球市场上却获得了意外的成功。DeepSeek在全球掀起的热潮就像一个流量黑洞,以22.3倍的速度增长,2025年1月网站月访问量达2.56亿。
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是AI模型分发模式的根本性改变。过去,AI公司都想着自己做平台,自己服务用户。现在,DeepSeek开始走另一条路:让别人来托管自己的模型。
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节省算力资源,专注于模型本身的研发。而且通过开源策略,DeepSeek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技术影响力。
算力困局下的选择
传统AI大模型的落地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限制其广泛应用的难题,其中"看不到希望的烧钱"位列第一。DeepSeek面临的正是这个问题。
它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用极高的批处理方式来节省算力,把更多资源留给内部研发。这个策略从技术角度看是聪明的,但从用户体验角度看却是有问题的。
行业的新趋势
DeepSeek的经历其实反映了整个AI行业的一个新趋势:模型开发和模型服务开始分离。降低训练成本、提高计算效率和优化模型性能已成为企业主要竞争策略。
现在,AI公司不再需要什么都自己做。有的专注于模型研发,有的专注于服务优化,有的专注于应用开发。这种分工越来越细,整个产业链也在重新洗牌。
未来的可能性
2025年,AI的发展将从过去对技术的单纯崇拜,逐步转向更加注重商业务实的落地应用。DeepSeek的经历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纯粹的技术突破已经不够了,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同样重要。那些能够在技术实力和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的公司,才能在竞争中胜出。
从DeepSeek的故事可以看出,AI行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技术门槛虽然在降低,但如何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如何在成本和体验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你觉得DeepSeek的这种模式能成功吗?还是说,用户体验最终会成为决定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