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要是成了,一天之内就能把俄罗斯的炼油厂全端了!”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一位圈内人士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感慨。起因很简单,一份来自白宫的授权令,特朗普签了字,内容是授权向乌克兰提供打击俄罗斯能源设施所需的情报。
这纸命令本身分量已经不轻,但真正让局势变得微妙的,是藏在后面的东西。美国人不止是动动嘴皮子,给点“建议”,他们正在评估一个让很多人心头一紧的选项——把“战斧”巡航导弹送过去。这玩意儿可不是什么防御性武器,那是美军现役的主力装备,射程一千六百公里起步,专门用来精准打击固定目标的。
泽连斯基那边,想要“战斧”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之前几次三番地提,美方都有些含糊其辞。可这次,特朗普在跟泽连斯基会面时,话锋明显松动了,说是“愿意解除对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的限制”。这一下,就把“战斧”这个请求,从私下的愿望清单,直接摆上了五角大楼的评估桌面。
其实,西方国家对乌克兰使用远程武器开绿灯,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拜登任上就默许了乌克兰用“陆军战术导弹系统”攻击俄罗斯境内目标,随后英国的“风暴之影”和法国的“斯卡普”也跟上了。但那些武器的射程和“战斧”比起来,还是差了一个量级。之前的小步快跑,现在似乎要变成一次纵身飞跃了。
克里姆林宫的反应一如既往地强硬,他们反复强调,给武器只会让冲突没完没了,而且会把北约越拖越深。普京更是把话挑明了:这种高精度武器的操作,离不开北约军事人员的直接参与。一旦他们动手,就不再是“幕后支持”,而是赤膊上阵的“实质参与者”,那冲突的性质就彻底变了。
更有意思的是,美国不光自己考虑升级援助,还在积极鼓动其他北约成员国也跟上,提供类似的情报支持,想形成一种协同效应。这种感觉,就像是从递砖头,变成了亲自下场指导怎么砌墙,甚至还要把施工队都拉过来。
目前,关于“战斧”的具体数量、交付时间都还没个准信,一切都还在内部磋商。可单是“提供情报”和“正式评估”这两个动作,就已经足够让外界嗅到一丝不同寻常的气味。那条“幕后”与“台前”的界线,现在看,已经模糊得快要看不清了。
大家觉得,这回是动真格的,还是又一次战略施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