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资本市场发生了一个惊人转变:大量国际资金正从美国市场流出,疯狂涌入中国资产。 2025年上半年,北向资金净流入超800亿元,外资流入香港市场的资金超过190亿美元。 这种资金流向的逆转,标志着中国资产正从曾经的"估值洼地"变成全球资本的"价值高地"。
全球资本重新配置,中国成为资金新目的地
2025年以来,全球资本配置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美元走弱推动资金从美国市场流向估值更具吸引力的地区。 在亚洲新兴经济体中,中国凭借经济韧性与产业红利,成为外资增配的主要目的地。
摩根大通资产管理公司指出,从估值角度看,无论是A股还是港股市场,中国股市相对发达市场都存在明显折价。 这种估值优势成为吸引全球资本的关键因素。 外资对中国资产的态度正从"可交易"转向"可投资",显示出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长期信心。
中国经济展现超预期韧性
在"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持续发力下,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实现5.3%的GDP增速。 这一数据高于市场预期,促使至少9家外资投行将中国2025年全年经济增长预测调升至4.8%-5.1%。
美国银行2025年7月的全球基金经理调查显示,自贸易摩擦缓和后,海外机构对中国的增长预期连续4个月改善。 这表明在外部担忧缓解的背景下,机构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信心正在增强。
央行通过降准降息等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为资本市场提供了良好的货币环境。 消费与投资端的政策支持,叠加出口订单的前置效应,共同支撑了中国经济的超预期表现。
新质生产力成为吸引外资的新磁极
产业新动能加速壮大,AI硬件和大模型、机器人以及创新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正成为吸引外资的新磁极。 这些高科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让中国产业从"规模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天弘基金资深策略分析师黄子函指出,中国资产重估的核心动力源于国内基本面韧性,而非外部货币环境单一驱动。 国内居民存款超150万亿的庞大蓄水池,叠加房地产资金沉淀的再配置潜力,为中国资产重估提供了内生动能。
改革发力点转向"资产重组,提高效率",有待盘活的土地、房屋、民营制造业产能及金融资本,将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性。 并购重组案例数量翻倍,尤其在TMT和制造行业,正通过效率提升重塑资产收益率。
外资机构集体唱多中国资产
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的看好态度在具体行动中得到体现。 北向资金2025年上半年净流入超800亿元,折射出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长期信心。这种资金流入规模的扩大,表明外资正在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投资价值。
全球资本对中国资产的重新定价,本质是对中国"新质生产力时代"的投票。 从短期看,这是"估值修复+资金流入"的双击效应;从长期看,这是"产业升级+全球格局"的趋势性红利。
随着中国在经济韧性、科技创新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优势持续显现,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产的配置有望从低配走向标配。 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股票市场,也在债券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有所反映。
板块轮动凸显投资机会
在具体的板块表现上,科技股成为"重估先锋"。 AI硬件和大模型、机器人以及创新药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受到资金重点关注。 这些行业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也是外资增配的主要领域。
黄子函提出了从"非美"到中国机会的资产配置框架,包括黄金和白银、铜铝等供给受限实物资产、高收益非美主权债、优质成长股和稳定高分红资产等类别。 这种多元化的配置思路反映了专业机构对中国资产重估机遇的全面看好。
美元贬值背景下形成的"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中国资产重估"逻辑链条正在逐步验证。欧盟、日本、中国等经济体提前进行结构性改革释放了活力,而美国长期依赖低利率与科技景气,政策空间受显著制约。 这种全球格局的变化为中国资产重估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