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生活在成都,或许对成飞这名字耳熟能详。它不只是西南工业区里的一块招牌,更像是一代人记忆里的家底。
成飞的老厂区建在城郊,几代人的青春都在这里扎根——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国营132厂,到如今的中航成飞,见证了中国航空工业的风风雨雨。
一开始,成飞就是为国防而生。那会儿,全国刚起步搞工业,技术条件艰苦,员工几千人,靠着一股劲儿硬是把仿制战机做成了自己的。
歼7系列飞起来以后,大家都说中国有了自己的铁翅膀。再后来,歼10首飞,成飞彻底成了全国航空圈的主角。
要说最有排面,肯定是歼20,隐身、机动、感知一套全,2011年首飞那阵,多少成都人都觉得自家有了世界级的底气。
其实成飞也做民用,不光是军机。像ARJ21、C919的机头,成飞是独家供应商。这不单是技术活,也是中国大飞机靠着自己人一步步做起来的见证。
厂区外还搞磁悬浮、汽车模具,虽不是主业,但也帮着分担风险,搞活了一大片就业。周边慢慢形成航空产业链,成都的科技气氛也越来越浓。
可企业大了,问题也跟着来。航空技术更新快,发动机、材料这些核心环节和国外顶尖比还差点意思。
军品订单看国家预算,民用市场竞争又激烈,国际贸易环境复杂,非航空业务时好时坏,成飞的压力一天比一天大。
2023年,中航电测盯上了成飞。这家总部在西安,技术底子厚,主营电子测控,为军工和导弹领域服务。上市十多年,发展稳健。
1月,中航电测宣布停牌,准备发行股份收购成飞全部股权,金额定在174亿,创深市重组最大纪录。
收购过程不算顺利,审计出岔子,换了会计师,等到2024年7月才过了深交所审核,证监会也批复。2025年1月,股权过户完毕,成飞正式成了中航电测的全资子公司。
2月,公司改名中航成飞,证券代码没变。
这次收购不是谁吃了谁,而是资源整合。中航电测原来给成飞做配套,现在两家成了一家。成飞搞整机制造,中航电测专做电子测控,两边技术互补,产业链拉直了。
资本市场反应很热烈,股价一路暴涨,市值破千亿。
其实并购的意义不只是钱,关键是让资源用得更顺,国防工业也能少些重复建设。成飞虽然不再独立,但资产和团队还在原地,军工生产没停,歼20等项目继续推进。
这反映了国企改革的大方向:通过资本市场引资,推动技术升级和产能扩张。中国航空工业想要在全球站稳脚跟,这样的大重组是必经之路。
并购后,中航成飞的路子更宽了。2025年初开始整合,两边团队对接资源,技术共享,生产协同。中航电测的测控技术现在直接应用到飞机整机上,航电系统性能有提升。
成飞的军民产品线没有砍,反而因为资金充足,研发和设备都升级得更快。2025年上半年营收就冲到200亿,净利润也很亮眼,全年目标奔着800亿来。
公司现在更聚焦主业,整机和零部件生产一起抓,产业链打通了。资本市场给力,股价高位稳住,更多投资进来,发动机、材料这些短板有机会补上。
国防贡献方面,歼20生产加速,交付部队数量增加,空军现代化进程更快。民机项目也没落,C919机头供应稳定,推动商用航空自主化。非航空业务优化调整,利润也在提升。
展望未来,中航成飞有机会成为全国军工龙头,辐射周边,带动就业和技术创新。这样的融合不光是企业层面的事,更是国家战略的体现。
中国航空工业从单打独斗到集团化运作,效率高了,实力强了。并购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帮着中国在世界航空领域追赶甚至并肩一流。
成飞的精神和技术会在新平台上继续发光,歼20这样的国之重器依旧守护着我们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