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三国演义》中谁的粉丝最多,诸葛亮若排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而原著作者罗贯中绝对是诸葛亮的超级迷粉,除了给诸葛亮精心打造仙气出场,还给诸葛亮量身定制了许多神仙操作。
比如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草船借箭”,情节那叫一个高能:周瑜为难,诸葛亮接招,掐指一算,三日之期,算准大雾,草船出击,曹军送箭,三天搞定十万支……堪称东汉版“极限挑战”。
但翻开真实的历史剧本,却发现这一切不过是罗贯中“精心策划”的一场“人设工程”。
据《三国志·吴主传》注引《魏略》记载:公元213年,孙权好奇曹营水军力量几何,大喇喇地把船往曹营靠。鸡贼的曹操二话不说——放箭伺候!孙权的船侧顷刻间被扎成了刺猬,失衡之下差点翻了。
孙权倒是不慌不忙,下令:调头。把船被刺成刺猬球,成了。就这样孙权带着曹操送的箭,满载而归。
没错,“借箭”的真正玩家,是孙权。
主角不是诸葛亮,时间也不在赤壁之战,情节没那么多神算预算,反而更像一场冷静机智的现场应变。
那罗贯中为啥要“偷梁换柱”,把这高光时刻挪给诸葛亮?
因为诸葛亮,本来就是民间爆款IP。
在《三国演义》成书之前,在宋元话本和民间传说中,他就已是顶流人设——聚智慧与忠诚于一身。
老百姓太爱他了,爱到必须让他“什么都会”“什么都强”。罗贯中顺手接盘,持续加码:借东风、空城计、八阵图……怎么神怎么来。
这不就是古代版的“造神运动”+“人设包装”吗?
仔细想想,像不像我们今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的“人设游戏”:学霸从不熬夜、博主永远精致、情侣100%甜蜜……
然而我们热衷于打造和追随“完美剧本”,却忘了真实世界充满狼狈与不确定,真实的人生也从来都是泥沙俱下,光鲜的背后是不轻易示人的汗与泪。
再看被神化的诸葛亮,我们要学会“祛魅”,而这并不是要否定诸葛亮的魅力,而是要回归“真实”。
摘下滤镜,看清英雄原本也有普通人的局限;放下幻想,看透人设背后也有真实的挣扎与付出。
要知道诸葛亮的真正魅力,不在于他能“借东风”,也不是他会使“空城计”,而是因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责任与担当。
正如我们最终所信赖与追随的,从来不是毫无破绽的“人设”,而是真实背后——那份坚韧、真诚与持续努力的温度。
愿我们既能欣赏传奇,也能拥抱真实。当我们学会用真实的眼光看历史、看他人、看自己——或许才是真正成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