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旱农作物有哪些?适应寒旱气候的高效农作物管理指南 -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意昂体育

寒旱农作物有哪些?适应寒旱气候的高效农作物管理指南

2025-07-21 09:17:01

寒旱农作物有哪些?适应寒旱气候的高效农作物管理指南

在广袤的寒旱地区,低温、降水稀少、蒸发强烈、生长季短暂等严酷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构成了严峻挑战。这些地区土壤往往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差,使得作物选择与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说一下,寒旱农作物有哪些?

一、认识寒旱地区的农作物

主要粮食作物:

耐寒抗旱的小麦(如冬小麦、春小麦)是绝对主力。大豆凭借其固氮能力和一定适应性也占有一席之地。燕麦、荞麦、大麦等杂粮因其较短的生育期和较强的抗逆性(耐瘠薄、耐寒),成为重要的补充作物。

特殊适应作物:

甘蓝、菠菜、胡萝卜、洋葱等耐寒性蔬菜能在较低温度下生长,丰富了寒旱地区的食物供给。紫花苜蓿、冰草等冬季牧草不仅能在寒冷季节存活,还为畜牧业提供了宝贵饲料,并有助于保持水土。

二、科学施肥:滋养贫瘠的土地

在寒旱地区,施肥是提升产量的关键,但必须讲究科学:

基础先行: 播种前必须进行土壤检测,了解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氮磷钾等主要养分水平,这是制定精准施肥方案的基石。

肥料选择:

有机肥(堆肥、畜禽粪便):

是改良寒旱土壤的“良药”。它们能显著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增强保水保肥能力),并缓慢释放养分,肥效持久。

化肥: 针对性强、见效快。

氮肥(如尿素): 促进茎叶生长,是作物产量的关键。但寒旱区低温下氮素转化慢,需注意施用时机和形态(如硝态氮更易吸收)。

磷肥(如过磷酸钙): 促根系发育、增强抗寒抗旱性、加速成熟。寒旱土壤中磷易被固定,常需集中施用(如条施)。

钾肥(如硫酸钾): 提升作物抗逆性(抗寒、抗旱、抗倒伏、抗病),改善品质。对喜钾作物(如马铃薯)尤为重要。

精准施放:

基肥为主: 大部分有机肥和磷钾肥,以及部分氮肥,应在播种前深耕时施入土壤深层,为作物整个生长期打基础。

关键追肥: 在作物需肥关键期(如小麦拔节期、大豆开花结荚期)及时追施氮肥等速效肥料,满足快速生长需求。避免后期过量追氮导致贪青晚熟,遭遇早霜。

收获后养护: 作物收获后施用有机肥或进行秸秆还田,有助于恢复地力,为来年生产储备养分。

生物增效:

应用地力素(复合寡糖),能活化土壤养分,提高肥料利用率,刺激作物生长并增强抗性,是可持续施肥的重要辅助手段。

三、智慧用水:每一滴水的价值最大化

在“水贵如油”的寒旱区,高效水分管理是生命线:

精准判断:

利用土壤湿度传感器或简易的田间手感法,定期监测土壤墒情,避免盲目灌溉。选择抗旱品种、增施有机肥、采取覆盖保墒(地膜、秸秆)等措施,都能有效提升作物自身抗旱能力。

高效灌溉:

地面灌溉(畦灌、沟灌): 传统常用,但易造成深层渗漏和地表蒸发浪费,水资源利用率较低。

滴灌:

通过管道和滴头将水肥缓慢、精准地输送到作物根部。这是寒旱区最推荐的高效节水技术,可节水30%-50%以上,同时减少土壤蒸发和养分流失,并能结合施肥(水肥一体化)。

喷灌: 模拟降雨,适用于各种地形和作物,均匀度较好。但在风大、蒸发强烈的寒旱区,飘移和蒸发损失相对较大。

因时制宜:

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各异:播种出苗期需保证土壤湿润;营养生长旺盛期(拔节、分枝)需水量大;开花期对水分敏感;成熟期则需适当控水促进籽粒饱满。

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持续干旱少雨期及时补充灌溉,在降水来临前则需减少或停止灌溉。

四、把握生长节奏:与时间赛跑

寒旱地区短暂的生长季节要求精细的周期管理:

关键阶段:

播种期:

严格把握适播期至关重要,过早易遇低温冻害,过晚则生育期不足。选择耐寒早熟品种,采用地膜覆盖或保护性耕作(如垄作)提高地温保墒,确保苗齐苗壮。

生长期:

密切监控作物长势。通过覆盖、小拱棚、合理密植等方式调节田间小气候温度。在光照不足区域,确保作物合理布局减少荫蔽。在风蚀严重区域,建设防风林带或设置临时风障保护幼苗和土壤。

收获期: 关注天气,在霜冻或持续降雨来临前及时抢收,避免损失。选择耐储运的品种和适宜的收获方式。

环境调控: 除了温度、光照、风障管理,在极端低温来临前,可采用熏烟、喷施防冻剂等措施进行应急防护。

五、构筑健康防线:病虫害防治

寒旱环境并未让作物远离病虫害威胁:

识别敌害:

常见病害: 如小麦锈病、白粉病、根腐病;大豆霜霉病、根腐病;蔬菜菌核病、霜霉病等。低温高湿环境易加重某些病害发生。

常见虫害: 如地下害虫(蝼蛄、蛴螬、金针虫、地老虎)、蚜虫、红蜘蛛等。相对干燥环境有时利于某些刺吸式口器害虫(如红蜘蛛)繁殖。

综合防控:

农业防治是根本: 选用抗病虫品种;实行轮作倒茬(打破病虫生活史);深翻土壤减少越冬病虫源;清除田间病残体和杂草;平衡施肥培育壮株增强抗性。

生物防治保生态: 积极保护利用瓢虫、草蛉、寄生蜂等天敌昆虫;推广应用苏云金杆菌(Bt)、白僵菌等微生物杀虫剂及农用抗生素(如井冈霉素)。

化学防治要精准:

作为最后手段。务必根据病虫害监测预报,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掌握施药浓度、时期和方法(如种子包衣、针对性喷雾),注意轮换用药延缓抗性,优先选择生物源农药。

六、展望未来:走向可持续的寒旱农业

寒旱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多管齐下:

科技赋能:

加强耐寒抗旱、优质高产作物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大力应用物联网、遥感、大数据支持的精准农业技术(智能水肥一体化、病虫害预警、气象灾害防控),实现资源高效利用和风险管控。

政策护航: 政府需在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农田防护林建设、农业保险、技术推广服务、生态补偿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

农民主体:

提升农民对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先进管理技术的掌握水平至关重要。通过培训、示范、建立合作社等方式,激发农民主动参与可持续农业实践的积极性。

结束语

在寒旱地区发展农业,是一场与严苛自然的智慧对话。成功的钥匙在于深刻理解环境限制,因地制宜地综合运用良种、科学施肥、精准灌溉、周期调控和绿色植保等关键技术。未来,随着耐逆品种的不断突破、智能农业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及强有力的政策与社区支持,寒旱农业不仅能保障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更能展现出其独特的韧性和繁荣潜力,成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