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那些年,日本和台湾地区跟着美国跑,经济一路高歌猛进,让人觉得这是条“发财捷径”。可如今一看,经济增长熄火不说,还掉进深深的坑里。这可不是美国故意坑人,而是“盟友关系”这碗饭本身就不怎么好消化。
先说日本,广场协议可以说是他们经济波折的起点。1985年,美国憋着一口气,不满本国出口低迷,拉着日本等几个好友在纽约酒店谈判。协议签完,日元对美元汇率暴涨,日本的出口企业直接被迎头一棒,商品贵了,订单飞了。日本政府为了经济不崩盘,开了“钱袋子”,宽松货币、低利率,结果弄出了个经济泡沫。东京的地价能买下整个加州,股市市值追着美国跑。大家以为要称霸全球了,结果泡沫说破就破,经济一片狼藉。日本从“失落的十年”拉长到“失落的三十年”,像个挂在墙上的滑铁卢历史照片。
这事儿能怪广场协议吗?其实未必。日本政策不稳,金融监管宽松,企业捣鼓不靠谱的投资,全是自己埋下的雷。但也不能怪他们,毕竟是拿着美国的“同盟许愿瓶”,不敢违抗。现在看日子,2025年日本GDP总值被德国反超,还跑不过亚洲其他几个小龙,这对曾经半导体全球占一半的日本来说,简直是个心碎故事。日本的汽车产业现在是家底里最后的宝藏,但特朗普这一招15%关税,狠狠扎了一刀。日本敢怒不敢言,军事上还要靠美国撑腰,自己扛着就行了,别抱怨喽!
再看看台湾地区,同样是抱得紧、摔得惨的典型。台积电确实牛,硬是把代工芯片做到全球第一,让这片“小硅岛”风光无两。但这光辉背后,还是寄托在美国的庇护上。军事靠售武器、经济靠芯片需求,除了台积电还能玩什么?美国早盯上了这个家伙,想把芯片产业拉回自己家。大手一挥,CHIPS法案补贴本土建厂,台积电CEO跑去签了个1000亿美元的计划。乍一看,像是升级全球布局,实际上是把台湾地区的先进制程削到裤腰以下。出口降了、本地青年失业上升、研发预算砍掉,这一系列反应看得人胃疼。这不是投资,这是忠诚测试,美国像个地主一样在村里抽血。
美国现在的姿态,已经不再像过去的“领袖”,反而成了“地主老财”。自己竞争力下滑了,科技红利吃不饱,还盯着人家碗里的肉。这就是为什么盟友抱紧美国,反而经济发育不良。以前美国带着日本台湾地区致富,现在看来是“先胖后瘦”的曲线。吃完肉,还剩点汤喝,总不能靠这个过一辈子。
反过来想想,这些抱得过紧的国家,还真是一种风险投资。台湾地区半导体出口太集中了,到头来一刀砍下去,本地经济链断了;日本汽车关税暴涨,好日子到头了。靠别人吃饭,随时可能端掉自己的锅。这下读懂历史了吗?今天的经济路径拐了个弯,谁都得学会“自食其力”。
那么问题来了:今天的全球化变化,曾经的盟友必须走得更近吗?还是该赶紧松绑,重塑自己的经济命根子?再依赖别人,那究竟还能撑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