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点赞关注的人,运气都不会太差哦!想要财运亨通,就从关注我开始吧!祝您日进斗金,财源广进!

印度近日高调展示了其“烈火prime”中程弹道导弹的铁路机动发射能力,并为此沾沾自喜。然而,在军事大国眼中,这种“火车导弹”早已是昨日黄花,甚至被视为“鸡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曾经的军事强国纷纷放弃这条看似酷炫的道路,转而拥抱更为灵活的公路机动系统?
回顾历史苏联曾拥有令西方闻风丧胆的“死亡列车”,将洲际导弹伪装成普通货运列车,神出鬼没。然而,冷战结束后,这支“移动核武库”即被解散,俄罗斯至今未重启。美国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设想将MX洲际导弹部署在铁路上,企图通过“随机游走”规避打击,但该计划最终无疾而终。中国更是很早就将研发重心放在了更具灵活性的公路机动发射系统上。
那么为何中美俄会集体“抛弃”铁路机动导弹?原因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现代战争的现实考量。
所谓的隐蔽性在现代侦察技术面前不堪一击。特制的导弹列车,无论是车顶的发射窗口,还是车底为承受巨大发射冲击力而进行的特殊加固,都极易暴露其身份。更不用说,指控通信车、燃料车、技术保障车等“特殊编组”,如同给导弹列车打上了“我是大爷”的标签,使其行动规律一目了然。而铁路调度系统更是其“照妖镜”,不载客、不运货,却常年在铁路上“巡游”,并且只往返于特定军事基地。一旦掌握了其行程,配合先进的AI分析和卫星跟踪,其“藏身之所”和“活动规律”便无所遁形。“混迹于万千列车中”的剧本,在现实中早已难以为继。
铁路机动导弹的发射并非“随处停车”。它需要预先修建、加固的发射阵地,需要精确测量的坐标和地磁数据,甚至对铁轨进行特殊处理。这些“固定据点”,自然逃不过被发现和监控的命运。更致命的是,火车上的颠簸对精密导弹的“杀伤力”巨大。导航系统的陀螺仪在震动下误差会急剧增大,严重影响导弹精度。为了减小损害,导弹列车往往无法长时间高速运行,其所谓的“机动性”反而大打折扣。
成本和组织难度也是巨大的“劝退”因素。特制的车厢、庞大的列车编队,其装备成本远超公路机动系统。而每一次的调度、保障,其复杂程度更是难以比拟。
正是因为这些显而易见的缺陷,中美俄才将陆基核力量的重心放在了生存能力更强的地下发射井,以及机动灵活、成本更低的公路机动发射系统上。
印度之所以剑走偏锋”,选择这条早已被淘汰的道路,究其根本,是其在公路机动底盘技术上的短板,以及地下发射井、海基、空基核力量的相对薄弱。因此,这套“火车导弹”与其说是印度核力量的强大体现,不如说是其技术局限性的暴露。这不过是印度在“赢学”思潮下,一次别出心裁的“装备展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