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又来了。
每次一看到“全国妇联”和“央视”这两个名字凑一块儿,我就知道,这事儿小不了。
果不其然,一则名为《美丽庭院看乡村》的直播预告,包装得那叫一个精美,扑面而来的都是一股子“官方认证、品质保证”的田园牧歌味儿。
我仿佛已经闻到了混合着泥土芬芳和流量指标的奇特气息。
坦白说,我这人有点毛病,一看这种过于完美的东西,就忍不住想找找后面的线头。
这不,他们说要带我们去打卡十个地方的美丽庭院,沉浸式感受“她”力量。
这词儿用的,多有水平——“沉浸式”,听着就像是让你一头扎进一个VR游戏,只不过这次的地图,是经过精心挑选和美颜过的乡村。
别误会,我不是天生爱抬杠。
谁不爱看美好的事物呢?
那些被打理得一丝不苟、花团锦簇的院子,那些穿着民族服饰、巧笑倩兮的女主人,谁看了不心生向往?
问题是,这种被架上直播镜头的“向往”,还是生活本身吗?
还是说,它已经悄然变成了一场服务于我们这些城市“精神饥民”的大型情景剧?
这几年,“乡村振兴”这四个字的分量越来越重,而怎么振兴,玩法可就多了。
最早是李子柒那样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姐姐,凭一己之力拉高了全世界对中国农村的想象力上限。
后来就是各种短视频博主,返乡盖房、种菜养鸡,把日子过成了我们梦想中的样子。
现在,官方亲自下场,整合资源,要把这事儿做成一个“三产融合”的标杆案例。
你瞧,直播预告里写得多明白:“打卡三产融合创新案例,看乡村振兴新玩法”。
这话听着是不是特耳熟?
跟咱们公司PPT里的黑话似的。
翻译过来就是,院子不仅仅是住的,它还是生产车间(一产),是手工艺品加工坊(二产),更是直播带货的秀场和乡村旅游的景点(三产)。
一个院子,承载了整个产业链的梦想。
而“她”,那个庭院的女主人,就成了这个梦想的首席执行官兼形象代言人。
这就是“她”力量的全新版本。
它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吃苦耐劳、相夫教子。
新时代的乡村女性,得会种地,也得懂电商;得能下厨,也得上镜;得守得住老手艺,还得玩得转新媒体。
她们被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超人。
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
这让我想起我姥姥家的院子,东边堆着劈柴,西边是鸡窝,菜地里永远长着几根倔强的杂草。
那院子,按现在的标准,绝对上不了“美丽庭院”的榜单,甚至可能得被划入“脏乱差”的整改范围。
可那院子里,有我童年夏天的蝉鸣,有姥姥唠叨着喊我回家吃饭的声音,那股子“人味儿”,是任何精致的盆景和滤镜都替代不了的。
这场直播秀里的“她”,无疑是优秀的,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的奋斗者。
她们把生活这块粗糙的画布,硬是绣出了锦绣繁花。
但当镜头对准她们的时候,她们还能不能有不“美丽”的权利?
能不能有疲惫、抱怨、甚至失败的时刻?
还是说,为了维持那个“沉浸式”的美好幻境,她们必须时刻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像一个永远不会宕机的NPC?
说白了,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乡村美学”输出。
它在无形中定义了一种标准:什么样的乡村是美的,什么样的女性是“有力量”的。
这种标准,对于那些真正身处其中,却没能活成样板的人来说,会不会成为一种无形的压力?
就像我们被社交媒体上那些永远在旅行、永远在吃大餐的朋友搞得焦虑一样。
所以啊,这直播我肯定是要看的。
但我的姿势可能跟别人不太一样。
我不会只盯着那些被特写放大的非遗手作有多精致,或是民族美食看起来有多诱人。
我更想看看,在镜头摇晃的间隙,女主人脸上有没有闪过一丝来不及掩饰的疲惫。
我想听听,在她讲述创业故事的官方说辞之外,有没有那么一两句,是忘了词儿说漏嘴的真心话。
真正的力量,从来都不是被完美包裹的。
它恰恰存在于那些不完美之中——是手指上磨出的老茧,是眼角掩不住的皱纹,是面对一地鸡毛时,还能啐一口,然后弯腰把它拾掇起来的那个瞬间。
家人们,到时候一起看吧。
别光顾着刷“YYDS”,咱们来玩个“找茬”游戏怎么样?
找找看,在这场盛大的美丽幻境里,到底有多少瞬间,是属于生活本身的。
这可能比单纯的“沉浸”,要刺激得多。